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旭教授来我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发布时间:2025-10-20 发布者: 浏览次数:

武科大网讯(毕修齐 陈希 周胜俊 余东升)10月19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旭教授莅临我院,在41101报告厅为全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的精彩专题讲座,本次活动由学院院长刘文波主持,学院全体教师、2024级与2025级研究生共同参加。

张旭教授首先回顾了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的奠基时期。他指出,19世纪40年代是关键的孕育阶段,其核心标志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张旭教授引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经典论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强调了这一哲学基石的决定性意义。他系统梳理了辉煌巨著《资本论》的演进历程,将其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1843-1844年的体系奠基期、1845-1856年的初步形成期、1857-1859年的形成发展期以及1860年至《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的最终完成期。期间,他还详述了从宏大的“六册计划”到更为精炼的“四卷结构”的构思演变。

在方法论体系的解析上,张旭教授提纲挈领地归纳出三类核心方法: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代表的,从具体的人的活动出发的“对象的方法”;以《哲学的贫困》为代表的,强调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范畴的方法”;以及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臻于完善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结构的方法”。他特别强调,马克思的方法论并非僵化的教条,其精髓在于反对任意建构体系,始终坚持理论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其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

最后,张旭教授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理解当代中国的强大指导意义。他指出,要科学认识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就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理解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的重要论断,绝不能相互否定。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能与时俱进,正是因为它始终立足于“现时代的社会存在”。

学院刘文波院长总结指出,张旭教授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生动的讲解方式,将复杂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知识内容,不仅拓宽了学院师生的理论视野,更为今后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支撑。刘文波院长重点强调,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文本与时代相契合的基本原则,要坚决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错误倾向,坚持以发展的眼光解读文献,以问题为导向联系实际,在解决时代课题中推动理论创新。今后,我院将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贡献智慧与力量。

上一条:群“新”璀璨,逐梦马院——我院2025年迎新晚会圆满落幕 下一条:学院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

关闭